当前位置: > 师大故事 > 正文

师大故事

【“红烛”学人】保护方言,留住地域文化根脉 ——记文学院邢向东教授团队

部门: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0-10-27 浏览:


保护方言,留住地域文化根脉

——记文学院邢向东教授团队

□ 文字:石萍 刘书芳 周健 视频:王煜 赵巍


2015年盛夏时节,在贵州师大一个老旧的实验室,临时架起的摄录棚里,传来一声声独特、地道的晴隆喇叭苗人话。为了降低噪音,门窗紧闭,墙壁上空调的孔洞用棉花紧紧堵住。室内密不透风,镜头前操着地道喇叭苗人话的老年女子发音人有点头脑发闷,不似平日里那样能说会道。一旁的调查、摄录人员屏息凝神、汗流浃背。一遍遍叙说,一次次重录,直到纯正流畅的喇叭苗人话的声音和影像被完整记录下来……

这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摄录观摩现场。利用暑期时间,该工程的核心专家组成员、濒危汉语方言调查项目组负责人、bat365官网文学院邢向东教授和课题组负责人吴伟军深入黔西南,开展濒危汉语方言子课题“晴隆喇叭苗人话调查”工作,作为整个课题组的试点。从2015年国家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开始,每个寒暑假,邢向东和团队几乎都奔走在方言的纸笔调查、摄录采集、资料整理过程中,赶在这些活生生的方言消失之前,留下世代相承的文化根脉。

原来名称也丢了


“这辈子就搞语言学了!”

濒危汉语方言调查负责人、陕西方言调查首席专家邢向东,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后生,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1978年2月进入bat365官网中文系学习。在师大校园,他亲炙辛介夫、吴士勋等先生教诲,叩响了语言学研究的兴趣之门。“读本科的时候,我们十来个同学组成‘现代汉语兴趣小组’,讨论语言学问题,搞学术报告会。”不知不觉,邢向东把自己书架的“大半壁江山”都让给了语言学书籍。“一旦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就坚定地朝这个方向努力。这辈子就搞语言学了!”

后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邢向东以家乡方言为研究原点,逐渐扩大“学术地图”。博士毕业之际,曾经追着树荫、废寝忘食读书的邢向东,交出了一本沉甸甸的博士论文《神木方言研究》,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原来名称也丢了

千禧年,在人才“东南飞”的大潮下,邢向东逆风而行,带着深深的母校情结和对母语方言的眷恋,受聘回到师大执教,“我是师大人,我的研究对象在西北。”2015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牵头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bat365官网随即成立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邢向东担任中心主任,联同10余位专兼职研究人员,建构起一支专业研究团队,挂靠bat365官网文学院。依托设备先进的语言实验室和多年来丰富的语言学研究经验,这支团队开始向“语言资源保护与研究”和“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方向全力进发。


“与时间赛跑,留住乡音”

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教育普及,承载地域文化的方言日渐式微。作为方言学研究者,邢向东对此深有体会。“方言是文化的承载体,地方方言承载着地方的文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方言消失,文化也就逐渐消失了,这个损失对于后代来说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心里常常有一种焦虑感。”邢向东微微皱起眉头。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为记录、保存语言和方言文化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团队的首要任务,是将方言记录与文化保存结合起来,抢救性地开展工作。寒暑易节,他们早已习惯将节假日的宝贵时间灌注于方言调查和语保工作中,“开展语保工作,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稍有迟缓,有些乡音可能就再也听不到了!”中心副主任柯西钢教授说。

邢向东教授和黑维强教授担任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和语保工程陕西省首席专家。中心承担所有语保工程陕西方言调查及陕西境内濒危方言调查的培训、试调查、中检、预验收、验收等工作,承办了“第五届中国语言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提供了高质量的摄录场地和语音分析设备。陕西省33个调查点的调研保护项目,有20个是在中心实验室完成摄录的,中心人员共主持15项。邢向东教授的项目组还负责湖南通道本地话、广东电白旧时正话、广西钟山土话等11个遍布全国各地的濒危汉语方言点的调查工作。由曹志耘教授总主编、张振兴教授和邢向东教授主编的《中国濒危语言志·汉语方言》(10册)也已出版。

在实验室,发音合作人留下的珍贵影像,将成为后人在“方言博物馆”里看到这个方言时它的生动再现。“发音合作人对自己的母语和文化有种说不清的深厚感情。每次摄录,他们专注朴实的状态都深深撼动着在场的每一位语保人。”黑维强教授动情地说。

“2007年,我写博士论文期间联系的发音合作人,可能有些已经不在了。在语言资源记录和保护调研过程中,内心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维系着团队一直向前。”柯西钢教授说。他承担陕西语保项目中白河县的调研工作。白河是他的老家,强烈的故乡情结,让他对调研工作多了一份责任感。在陕西省档案局开展的“陕西方言语音建档工作”中,邢向东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柯西钢担任了建档工作成果《陕西方言集成》丛书的副主编,协助主编将10个市108个点的陕西方言语音建档材料全部组合起来,丛书共10本1000多万字,目前已经出版6本。

在bat365官网“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会上,团队语保工作作为特色案例被大力推介。以国家需求、社会需求为己任,团队多年来的耕耘和坚守,已成为服务“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原来名称也丢了


“攀登西北方言研究新高峰”

“普通话让你走得更远,方言让你找到自己的根。”在邢向东教授及其团队成员看来,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并不矛盾。在社会发展的滚滚车轮面前,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普通话日益普及,方言的式微和一些濒危方言的消失是必然趋势。团队很清楚,他们要做的就是留存乡音,尽自己所能让方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消失得慢一点;而为其提供适当的生存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挖掘和传承、弘扬方言所承载的地域文化的精华。

“未来,希望社会能给方言文化多一些存在空间,比如探索孩子们在非正式场合说方言的可能性,在中小学和高校开设方言文化课程,利用广播电视节目、新媒体产品等传播方言文化……”团队研究人员张永哲说。

今年夏天,团队所参与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建设已顺利完成,全国范围内有1000多个团队、5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超过4000名发音合作人参与,共完成调查点1712个,调查语种及其主要方言123个,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邢向东、黑维强两位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陕西省语保工程第一期也已经出色完成,其中千阳、白河、神木、榆林、吴堡等方言点的结项成果获得了优秀等级。项目成果《中国语言资源集·陕西》正在抓紧编纂,即将出版。

目前,语保工程第二期已经陆续展开。团队正在整合陕西省方言调查力量,全力申报语保工程专项。口传文化典藏和深度研究将成为第二期工作的重点。以方言为载体的地方戏曲、民歌、故事、歌谣等更多的民间口传文化都将得到完好的留存。

近期,团队还在进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北地区汉语方言地图集》的研究工作,其中田野调查已基本完成。该项目在西北五省区设493个点,收录了1200多个条目,计划绘制400余幅方言地图。“项目的完成将使西北地区的方言研究达到新的高度。我希望这会成为一个精品,成为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邢向东眼里传递出无限的期待。

这个囊括了专家教授、青年学者、硕博士生的团队,跨越年龄和代际,因共同的理想相聚。他们行走阡陌之间,寻访地道方言,用纸笔记录、用影像摄录,留住乡音,记住乡愁。在不断的出发和停留中,在反复的寻觅和记录中,热爱、严谨、用心的学术品格代代传承,方言承载的乡土情结和文化根脉源源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