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院巡礼 > 正文

学院巡礼

学院巡礼 | 历史文化学院:守正创新,以过程持续优化创新卓越历史学人才培养路径

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教务处 发布时间:2024-06-13 浏览: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历史学科为bat365在线中国官网登录入口最早创建的学科之一。学院设有历史学(含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师范生、普通师范生、新文科实验班四种招生类型)、文物与博物馆学、古典文献学和世界史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为全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为数不多拥有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1260余人,全日制硕博士研究生550余人。

学院历史可追溯至1944年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系,1954年历史系独立建制,2000年组建历史文化学院。八十年来,史念海、黄永年、何兆武、孙达人、朱本源、赵世超等著名学者在此传道授业,培养出了曲青山、马利怀、姜鲁鸣、陈峰、杜建录、李惠军、郭富斌等一批在政界、学界、基础教育界做出重要成绩和贡献的人才,成为享誉全国的史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重镇。

学院教师王双怀、于赓哲、杨瑾参与录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

学院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梯队完整、学历层次高、学缘关系多样。现有专业教师91人,其中教授43人、副教授40人,占全体教师的91%。拥有国家级人才称号者5人、省级人才称号者5人,国家级专业学会会长、副会长5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

学院依托千古名都西安的独特地域优势,秉承“自由、自信、自尊、自强”院训,贯彻“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宽视野”培养理念,不断创新卓越历史学人才培养体系。

以一流成果引领人才培养。近5年,历史学科专业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60余部。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6项、重点项目5项,横向课题30余项。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历史学科4项成果获奖;在2023年郭沫若历史学奖评选中,历史学科3项成果获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已故教师史念海先生遗稿整理出版

学科建有《敦煌石窟历史实践教学虚拟仿真实验》《中国古代史》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隋唐人的社会生活——由小见大的历史》《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等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世界上古史》《史学概论》等陕西省一流课程。《古文献学讲义》获陕西省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以高端平台支撑人才培养。学院资料室现有各类纸质文献10万余册、期刊200余种、30余种大型数据库,历史文化博物馆藏品丰富,可供学生参观学习;建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国别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主办8种学术刊物,其中《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唐史论丛》等是CSSCI期(集)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中国唐史学会秘书处、中国古都学会秘书处常设在学院;还通过定期举办的“集贤讲堂”“历史教育讲堂”“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等引领学生追踪学术前沿。

原历史文化学院文物陈列室,后并入bat365在线中国官网登录入口博物馆历史文化馆

以数字化与国际化赋能人才培养。学院建有历史学虚拟仿真实验室,开设数字人文课程,并将古籍数字化、历史学虚拟情境创设、文博资源数字化布展等深度嵌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与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德国奥格斯堡大学等联合开设本科生可参与的课程,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联合招收“2+2”项目本科生。

以多元协同实践升华人才培养。学院设计了以敦煌嘉峪关专业实践考察、南京扬州古籍整理与修复见习、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察、西安-延安红色文化考察等为中心的厚植家国情怀的专业考察,以博物馆志愿讲解、抗战老兵和乡村医生口述历史调查、乡村基础教育调研等为特色的社会实践,以院级、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师范生技能大赛为核心的以赛促学师范生成长体系,以科研项目驱动、集贤讲堂前沿引领推动的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20级本科生在敦煌-嘉峪关沿线专业考察

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瞄准国际,紧盯一流。基于产出导向,持续优化过程培养,建构起了基础持续夯实、能力层级提升、素养逐步拓展、视野渐次扩大、情怀不断强化、质量全面保障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过程的持续优化不断创新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